close

糖尿病簡介

「糖尿病」這個名詞,許多人都常在電視、報章雜誌上等媒體看到,但仍有許多人對它似懂非懂,常在門診聽病人說,我沒有糖尿病啊,只是血糖有些高而已。根據健保署資料,2015年全台近138萬糖尿病確診病人;且保守估計至少仍有30、40萬名糖尿病隱形病患。到底什麼是糖尿病?

 

糖尿病機轉

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需要能量才能存活。我們可藉由將吃入的食物轉換成脂肪和糖類(葡萄糖)而使身體獲得能量。每個細胞會從血液中取出一些葡萄糖當作能量使用。而允許細胞從血液中拿取葡萄糖的物質就是一種稱為「胰島素」的蛋白質。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beta細胞所製造。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時,beta細胞會釋放較多的胰島素到血液中,讓血液將這些胰島素分送給體內的細胞。胰島素會與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結合,讓葡萄糖從血液進入細胞,在細胞內轉換成能量。

罹患第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其體內不是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,就是對「胰島素不敏感」,也就是說,他們的身體無法妥善地利用胰島素。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僅能製造少量的胰島素,或根本沒有製造。沒有足夠的胰島素時,體內細胞就無法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,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,而細胞卻處在「飢餓」狀態。

為了因應細胞缺乏能量的問題,腦部會送出訊息告訴主人應該多吃一點。同時,其他體內細胞也試著要求身體分解脂肪和肌肉內的蛋白質,以獲得能量;肝臟便會將肌肉內的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。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:身體製造了更多的葡萄糖,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胰島素將葡萄糖送進細胞,所以這些葡萄糖仍然無法轉換成能量。

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太多時,就會「漏」到尿液當中,也就是所謂的「尿糖」。正常人的尿液中並沒有糖。但是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糖會像乾海綿吸水一樣地吸收水分,使患者產生大量的尿液,而排出過多的尿液會讓人感到口渴,所以病患就會喝入更多的水。

 

糖尿病症狀

若血糖值非常高,身體就會從尿液排出葡萄糖和卡路里。因此您可能會出現某些以下的徵狀:口渴、頻尿、非常飢餓、體重自然減輕、容易疲勞、傷口不易復原、皮膚乾燥搔癢、性功能障礙、視力模糊以及雙腳喪失感覺,手腳有刺痛感等等症狀。

 

糖尿病合併症

當您第一次被診斷出有糖尿病時,您可能不瞭解為何糖尿病能在身上造成這麼多問題。這是因為糖尿病會破壞神經與和血管,而這些組織就分布在全身各處。

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成三大類:

1.神經受損(神經病變)

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會導致麻痺,有時也會引起手、手臂、腳和腿的疼痛與無力。神經性病變亦可造成消化系統、心臟和性器官的問題。約50%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某種程度的神經受損,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身體上的症狀。神經病變較常見於罹患糖尿病至少達25年、過重、血糖控制不佳且有高血壓的患者。最常見的類型為可影響手臂和腿的周邊神經病變,這類型的神經傷害會造成雙腳麻痺,並增加雙腳受傷的機會,如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截肢。

2.對大血管造成傷害(稱之為大血管疾病)

高血糖會造成動脈硬化,導致心臟病、中風或腳部循環不良。心臟病是造成糖尿病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。糖尿病成人患者因心臟病而造成的死亡率是無糖尿病成人的2至4倍。糖尿病患者中風的風險亦比其他人高出2至4倍。

3.對小血管造成傷害,如微血管(稱之為小血管疾病)

高血糖也會使微血管壁增厚、血液濃稠,導致小血管「滲漏」。這些影響會一併降低通往皮膚、手臂、腿和腳的血液循環,且能改變眼睛與及腎臟的血液循環。微血管的血流降低可能會導致腿部出現一些棕色色斑。若血糖控制得宜,您將可減少許多此類的併發症。您的優先任務是必須使糖化血色素濃度降低至7%或以下。研究顯示,每降低1%的糖化血色素濃度,就可以使心臟病的風險下降14%、小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37%、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43%。每多降低1%的糖化血色素,便可降低更多的併發症風險。若您已出現糖尿病併發症,亦請重拾信心。許多糖尿病引起的問題都有方法可以治療。請向您的醫師請教適合您的治療方式。

 

糖尿病友營養四要點

1. 營養品不可無限暢飲:液體營養品飲用方便,頗受民眾喜愛,但部分產品設計為了不讓血糖上升,油脂比例偏高,如果病人已經高血脂、體重過重,應

避免過量飲用。

2. 應視疾病調整選擇產品:有些糖尿病患合併腎病變,部分糖尿病專用營養品一天2罐,可能就接近一天的蛋白質建議量。家屬或病友一定要與營養師諮詢討論,確認病人本身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、肝腎異常等疾病,或癌症治療等狀況,再依疾病或治療狀態,調整與飲食搭配的營養補充品,同時考量身體代謝負擔或其他疾病控制。

3. 學會飲食代換:衛生福利部建議,國人每天應該攝取1.5-4碗飯、豆魚肉蛋3-8份、油脂3-7茶匙(約1-2湯匙)。將市售常見產品做成代換表,以一碗飯含醣量(碳水化合物)60公克、一份豆魚肉蛋7公克(已減醣類蛋白質量)、一湯匙油脂5公克為單位(成人一天建議油脂攝取量2-3湯匙),可供讀者做為代換參考,搭配飲食計畫應用。要注意的是,血糖控制並非排除甜口味的營養品,有些產品添加代糖,仍能讓病友享受甜味,學會飲食代換,就可適度享受美食,達到調控血糖的目標。

4. 食用前與營養師討論:業者研發每一種營養產品,大多是為了某些族群的特定需求,但就算是通過衛福部認證,糖尿病友使用前仍應先與營養師諮詢討論,了解個人狀態,並搭配每日飲食計畫的代換與補充考量,才能保持血糖恆定與健康。

 

小編提醒:

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,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治癒。這也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,亦即若不治療可能會引發複雜的併發症。幸好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,但患者必須接受仔細的監控,方能獲得良好的控制。以下有幾個錯誤的迷思要與大家澄清:

1.南瓜、山藥、地瓜多吃無害

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,也因此南瓜、山藥和地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讓不少民眾趨之若鶩。但它們仍屬五穀根莖類澱粉類,國民健康署建議,「須與飯食代換,否則血糖不降反會升高。」舉例來說,若民眾每日的澱粉攝取建議量為3份。其中一餐吃了兩個番薯(220公克),已相當於一碗糙米飯或米飯(200公克)的量,這餐就須避免再吃其他澱粉類。

2.有糖尿病就不會低血糖

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,而不太敢吃東西或只吃一點點。但國民健康署指出,不要矯枉過正,否則易造成低血糖或營養不良。尤其,服用糖尿病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,更不能不吃或只吃一些,而是需定時攝取醫療團隊建議的熱量。低血糖易對身體造成潛在危險,常見症狀包含:發抖、冒冷汗、無力、頭暈等,嚴重者甚至會昏迷。除了飲食外,運動後也易產生低血糖。游能俊表示,「運動是好事,但沒有適度監控血糖或藥物可能會造成低血糖。」因此糖友在執行運動計畫前,須先和醫師討論,以平衡運動期間的血糖變化。

3. 打胰島素會洗腎

目前控制糖尿病可分為口服藥或施打胰島素。有些病友誤以為打胰島素易洗腎,而抗拒或減少施打胰島素。但國民健康署指出,「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,是糖尿病控制不好,造成腎臟功能喪失而必須洗腎。」糖友必須和醫師配合控制血糖,減少或延緩併發症發生。

4. 糖尿病只是因為愛吃甜食、喝飲料

有些民眾納悶,「我不愛吃甜食或喝飲料,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?」國民健康署指出,「吃甜食並非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原因,但吃甜食易導致肥胖」;肥胖、缺乏身體活動量及基因遺傳等多重因素都會增加罹病風險。因此,有些民眾可能不吃甜食,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,例如,暴飲暴食、愛吃高熱量食物,或缺乏運動習慣等,都容易讓糖尿病悄悄找上你。因此對抗糖尿病,得從改變日常生活做起。不只減少甜食、飲料等「糖」份攝取,每日應攝取的澱粉類則盡量選用五穀飯、糙米飯等取代精緻澱粉(麵包、白飯等);並避免油炸、勾芡等高熱量食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健康資訊站 的頭像
    健康資訊站

    健康資訊站

    健康資訊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