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場大師李國修、編曲大師陳志遠、著名導演楊德昌、法醫楊日松…等,台灣歷史上很多知名人士,均因大腸癌病逝。但您知道嗎?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!大腸癌就如同其他癌症一樣,若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,是很有可能治癒的。而在大腸癌常見的症狀當中,「便秘」便是常見卻又讓人容易輕忽的警兆。
便秘是腸道的消化吸收及蠕動機能發生異常所呈現出來的症狀,即是排便的速度發生了不正常延阻,以致排出乾硬糞便或根本沒有排出,其中常兼有腹痛、腹脹、頭暈、口臭、肛裂、痔瘡、排便帶血等症狀。
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,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生理性大腸蠕動不良。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就是便秘的病因:飲食中富含纖維的蔬果過少、水喝不夠、運動量不足,以及當有便意時卻沒有馬上排便;此外情緒壓力、生活缺乏規律、甚至服用藥物或營養補給品,有時也會引起便秘。因此,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是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法則。
中醫觀點
中醫將便秘分成三大類型:實證、虛證及腸燥型。
實證
此類型常出現於體力尚佳而有發燒或精神壓力的患者,其症狀為大便乾結呈顆粒狀、腹脹腹痛、面紅身熱、口乾口臭、心煩不安,小便短赤,舌紅、舌苔黃燥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體質燥熱,又愛吃辛辣、重口味之飲食,以致胃腸熾熱,使得大便乾燥難以排出。
治療原則:對於燥熱體質的人,中醫採取「消熱」的方式,多半開些「麻子仁」等較溫和的緩瀉劑。除非便秘情況嚴重,才會用上效力強的「大黃」。但最重要的還是忌食辛辣食物,並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為佳。
虛證
主要是因為脾氣(脾胃功能)虛,使得大腸傳導功能低下,大便排出艱難,甚至秘結不通。臨廁雖有便意,卻難排出。這類人常有面色蒼白、神色疲倦、舌淡、苔白、脈弱等症狀。
治療原則:對於這類患者,主要治法為補氣潤腸。氣血不足、氣積鬱滯所造成的便秘,中醫多用「理氣」的方式,比如說使用「黃耆湯」等調理氣血的配方,或多食用桂圓、紅棗、山藥以健脾、補血、益氣,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。
腸燥型
此類患者大多是因為身體陽氣不足而致虛弱或年老體衰,使腸道分泌黏液功能降低導致大便乾燥而便秘。臨床常見的症狀有小便清長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冷、腹中冷痛,得熱則減、腰膝冷痛、舌淡、舌苔白、脈沉。
治療原則:對於此證型病患,主要治法為溫陽通便。藥方以能促進腸液分泌的溫陽中藥為主,如肉桂、杜仲、冬蟲夏草、胡桃仁、鹿茸等。此外,飲食營養豐富,不吃生冷、瓜果及偏涼食物,注意保暖,亦都是非常重要的保養法則。
倘若有便秘的情形,適當的腹部按摩也可以幫助舒緩便秘帶來的不適感,促進腸胃蠕動、增加便意,下面介紹幾個中醫治療便秘的腹部穴位按摩法:
1. 摩腹:仰臥於床上,用右手或雙手疊加按於腹部,按順時針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摸,力量適度,動作流暢。約3~5分鐘。
2. 按揉天樞穴:位於肚臍旁2寸,約3橫指寬。仰臥於床上,用中指指腹放在同側的天樞穴上,中指適當用力,順時針按揉1分鐘。
3. 按揉大橫穴:位於肚臍旁4寸。仰臥於床上,用中指指腹放在同側的大橫穴上,中指適當用力,順時針按揉1分鐘。
4. 掌揉中脘穴:位於肚臍向上4寸。仰臥於床上,左手的掌心緊貼於中脘穴上,將右手掌心重疊在左手背上,適當用力揉按1分鐘。
以上的自我按摩法能調理腸胃功能,鍛鍊腹肌張力,增強體質,尤其適於慢性便秘的人。但必須堅持早晚各按摩一遍,手法應輕快、靈活,以腹部按摩為主。
結語
其實,要徹底改善便秘,最主要的還是得針對生活習慣與飲食來做調理改善,多吃高纖食品、多喝水、維持情緒平穩都能幫助消化器官正常運作;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,可利用早晨起床吃完早餐後,自然產生的胃-結腸反射(gastro-colic reflex)來訓練排便;平日也應養成運動的習慣,適度的運動能刺激腸胃正常運作。若能平時就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便秘自然不再來。
註:胃-結腸反射(gastro-colic reflex)是指當食物進入空胃後,促使結腸出現強烈蠕動,使結腸內容物送入直腸而引起排便反射。
(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、中原大學助理教授、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)
小編提醒
小編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,常常為了便秘的問題感到困擾,到底怎樣算是便秘,在這裡小編要給大家一觀念,便祕不算是疾病,是一種症狀,屬於疾病的表現,一般人會認為排便過硬、排不乾淨、小腹脹等,就是便秘,但就醫學上而言,便秘所指的是,排便一個星期小於三次。萬一大家跟小編一樣出現便秘時,建議大家可以搭配大量溫開水(約500ml)、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及水果(像是蘋果、香蕉、黑木耳),攝取適當Omega-3的亞麻仁籽油(建議早上空腹攝取15ml),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順暢人生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