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便便「形狀」看腸胃
有人的便便形狀粗大飽滿,有人的細長,還有人解出像羊屎般的乾硬顆粒便,而不同的便便形狀也反應健康。
■便便的形狀
■太細、散狀
便便太細代表腸道收縮能力不佳,才沒辦法製造出條狀飽滿,甚至出現腸裂紋的便便,中醫認為這是體內推動力不足造成的氣虛,可能是進食量不足或膳食纖維攝取不夠。
膳食纖維不容易被人體消化酵素分解,主要作用是清除附著於腸壁上的食物殘渣,並幫助便便向前移動。五穀雜糧、新鮮蔬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應該多多攝取。
如果是散狀的便便,則要注意是不是體內細菌分布失衡、壞菌太多,或是蛋白質吸收失常的症狀。如果情況持續好幾天,調整飲食後也沒有改善,也有可能是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,應該進一步就醫檢查。
■顆粒羊屎便
有些人拉出像羊咩咩般一顆一顆的便便,又乾又硬,伴隨便秘,代表缺乏水分與膳食纖維,腸液分泌不足,腸道蠕動能力較差。
如果情緒一直處於緊張、興奮的狀態,也可能拉出羊屎般的便便。心因性造成的便秘需要紓解壓力、學習放鬆。如果是飲食失調,則要補充適量的水分與膳食纖維,還有多運動也能改善便秘。
■水便
腹瀉可能是因小腸內壁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急性腸炎。中醫則認為,軟便是脾氣虛、甚至是陽虛造成,可能有過度飲食、消化不良的現象。
■腹瀉
進餐之後,食物的養分會由小腸吸收,大腸再從消化過的食物中吸取剩餘水分,形成半固體的糞便,過程如果出了問題,就可能造成腹瀉,無法吸收養分及水分。以下是幾種可能原因:
•病毒感染:這是導致腹瀉最普遍的原因。入侵的病毒可能損害小腸內壁的黏膜,擾亂養分及水分的吸收。通常症狀在1 ~3 天之內會改善,腹瀉的情形會逐漸消失。
•細菌感染: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之中的細菌會形成毒素,導致小腸細胞分泌鹽分與水分,超乎小腸後段及大腸吸收水分的能力,這種腹瀉會持續1~3天。
•其他發炎因子:寄生蟲或抗生素等藥物反應也可能導致腹瀉,幸好這種狀況並不普遍。一旦消滅寄生蟲或是停止使用抗生素,腹瀉的狀況就會消失。
•小腸失調:持續或是經常復發的腹瀉可能與小腸失調有關。可能的原因包括大腸激躁症、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等發炎性疾病,或是吸收障礙,例如乳糖不耐症或是乳糜瀉。腫瘤有時也可能導致腹瀉。
•過量咖啡因或酒精:咖啡因及酒精可能會刺激腸道,引起腹瀉。
從便便「顏色」看腸胃
黃先生某天早上發現自己拉出黑色的便便,當下驚惶不已,馬上掛了肝膽腸胃科,經過一番檢查都沒有問題,在醫生的追問下,才想起昨天吃了墨魚麵,證實是虛驚一場。
認識健康的便便
■長相:類似香蕉或帶有大腸裂紋的條狀,落水後微微漂浮在水中,表示便便的水量足夠,不會太過乾硬,如果纖維質吃得足夠,還會帶有些許氣孔。
■重量:約200~300克,可以分成2~3條,每條2~3公分粗。
■顏色:黃褐色或金黃色。
■味道:氣味不重,在公共場所解便,不會臭氣沖天,令人尷尬。
■特色:帶有一層透明的薄膜,不會沾黏在馬桶或肛門口,也不需要太多衛生紙,就能擦拭乾淨。
當便便顏色怪怪的,透露了什麼訊息?
建議先觀察48小時,排除飲食攝取的影響之後,可以就診,也可將便便帶到門診中作進一步檢查。
■灰白色:有可能是膽管結石,膽汁下不來,無法參與糞便代謝,因此便便沒有膽汁代謝後產生的黃褐色,而出現灰白色。此時,患者的尿液和皮膚也會因為代謝膽汁而變黃,需要進一步檢查肝、膽、胰臟功能。胰臟前端或總膽管長腫瘤,也可能使膽汁阻塞,產生灰色便。
■黑色:便便呈現瀝青黑色,代表遠端腸胃出了狀況,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腸出現潰瘍,黑色來自血液在胃中氧化變黑的顏色,如果出血量很大,便便可能變成黑糊狀。
■鮮紅色:下端小腸或大腸潰瘍、出血,血液還來不及氧化就直接排出,便便才會呈現鮮紅色。如果血液沒有混入便便中,或是直接滴在外面,則可能是壓迫痔瘡的出血,可以和腸胃內的出血區隔。
■墨綠色:墨綠色的便便常合併腹瀉,可能是腸道發炎,有細菌或病毒感染,通常也伴隨腐敗酸臭的氣味,表示體內有害菌孳生,包括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霍亂弧菌等等。另外,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或深綠色蔬菜,還有服用抗生素、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,也會讓便便呈現較深的綠色,不用過度緊張。
■其他顏色:如果吃了容易染色的食物,例如富含鐵質的豬肝、豬血或櫻桃、火龍果等都可能使便便顏色偏深棕色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ook/bookTopic.action?nid=49<康健雜誌>
小編提醒
便便被視為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汙穢之物,其實便便是身體的晴雨錶,從便便中可以判斷出你每天的健康狀況。大家是否也跟小編一樣,平常都有再注意自己的便便狀況,有時候解出來不是黃色是綠色就會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身體怎麼了,看完這邊文章大家都可以成為醫療人員,隨時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