茲卡病毒是什麼?
茲卡病毒感染症(Zika virus infection)又稱茲卡熱,是一種因茲卡病毒引起的蟲媒傳染疾病,透過在台灣常見的埃及斑蚊、白線斑蚊等黑斑蚊傳播,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,腳上有白斑。
茲卡病毒其實像極了我們熟悉的登革熱,或其他熱帶地區常見的曲弓熱病毒。除了病媒蚊一致外,茲卡病毒的症狀也和曲弓熱、登革熱高度重疊。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紅疹、關節痛、發燒、肌肉疼痛與結膜炎等徵狀,通常在一週內就會痊癒,極少數的嚴重患者才需要入院治療。此外,一如登革熱與曲弓熱,目前並沒有任何的疫苗或抗病毒療法可以對付茲卡熱,醫療人員僅能給予患者紓緩疼痛上的支持性協助。
目前,茲卡病毒已擴散至美屬波多黎各、海地、玻利維亞、薩爾瓦多、巴拿馬、巴貝多與法屬馬丁尼克等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國家,總計共有21個區域國家與屬地通報茲卡病毒感染案例,惟除巴西與哥倫比亞外,各國案例數都不多。美國疾管當局則於1月下旬,證實了在維吉尼亞州與阿肯薩斯州各出現1名確診病例,兩位病患最近都有到中南美洲的旅遊史,屬境外移入個案,而非原地傳播。
小頭症,畸形的併發症?
茲卡病毒之所以成為全球焦點,起因於今年1月,巴西向泛美衛生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了「小頭症」(小頭畸形,Microcephaly)的疫情。截至目前為止,巴西已出現了約4,000個疑似案例(270起確診,其餘疑似病例仍待化驗),其中有近百個新生兒死亡(在預估是茲卡病毒首次傳入巴西的2014年,境內小頭症只有140個案例)。
小頭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,患病新生兒的頭顱大小,會比一般新生兒的平均值小3個標準差。除了減損腦功能外,患者的預期壽命也會大幅縮短。由於茲卡病毒與小頭症疫情,在分佈上有高度的相關性,這也讓流行病學專家推測,兩種病況是否有病理關聯;然而,迄今世界衛生組織還沒有辦法定論兩者之間的確切關聯性,亦無法確認茲卡病毒,是否真就是造成小頭症疫情的元兇。
與小頭症的高度相關,也讓茲卡熱這看似輕微的熱帶疾病,產生了令人恐慌的聯想。日前美國疾病管制中心,已針對中南美與加勒比海各國發布了旅遊警示,並將孕產婦列為高危險群,如非必要應避免前往疫區。目前,在鄰近台灣的夏威夷,亦有1名新生兒於本月17日被確診為小頭症。
19日疾管署公布一名泰國男性入境時發燒,檢驗後確認為茲卡病毒(Zika),茲卡病毒為台灣第二類傳染疾病,若孕婦不幸感染,可能會生出「小頭畸形兒」。另外,巴西自去年10月開始,至少出現約3500疑似小腦症病例,因此懷疑與茲卡病毒有關。
小編提醒
近日出國避免去中南美洲、加勒比海、
柬、印、泰、馬、菲及馬爾地夫等旅遊地點
若非不得以要前往這些旅遊地,建議穿著長袖衣褲
茲卡病毒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治療
主要預防辦法就是避免蚊蟲叮咬
疫情區可用防蚊液(含有DEET、picaridin、IR353、
檸檬桉精油或含有para-menthane-diol者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