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黃惠鈴 2015-07-21 天下雜誌577期
救命的藥,比一顆糖果還便宜;補充營養的點滴,價格竟不如一瓶罐裝水……。 這麼「好康」的價格,真的是消費者的福音嗎? 健保20年,過低的醫療給付,逼得藥廠不顧藥品安全,變更包裝、主成分,只為削減成本;醫院採購藥品,也不再以藥效為優先考量。 健保、醫院、藥廠,形成一層壓一層的殘酷食物鏈。 廉價醫療,為全民省了荷包,但賠上的可能是,你我的醫療品質與用藥安全。
身為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重症醫學專科醫師,陳志金總是戰戰兢兢,盡力將危急的病人搶救回來。
「重症醫師就像鬼門關前的守門員,我們常常只有一次救命的機會,」這位有著橄欖球員般壯碩身材的醫師形容。
但,近年來他愈來愈困惑——有些病人明明還年輕,有機會存活,為什麼終究還是敵不過死神?
他不免歸咎於疾病的因素。直到有一天,他意外看到一篇國際期刊的論文,比較某個抗生素的原廠藥與二十三種學名藥。
研究發現,除了一種學名藥在體外試驗的藥效,與原廠藥一致外,其他二十二種藥,藥效竟然只有六折到九折多。
其中,兩個效果打了八折的藥,正是他平時用來救治病人的武器。
「這會是其中一個原因嗎?」陳志金震驚地自問。
他知道很難證明單一藥物的療效打折,與病人的存活是否有關聯。但這樣的疑慮,始終糾結。
他在個人部落格,沉痛地寫下〈請留給重症醫師,可以救命的武器〉一文:「在健保不斷調降藥價下,已有不少原廠藥因為沒有利潤而離開台灣。留下的,也會因為藥價過低,而做出一些因應。試問,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,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?」
接受《天下》採訪時,陳志金強調,他不堅持要用原廠藥,也不否定學名藥,「在乎的是高品質的用藥。」
這一年來,他以重症醫師與在醫院主導病人安全的雙重身分,陸續在多個醫學會演講,鼓勵醫師遇到任職的醫院更換藥品種類時,臨床上如果懷疑對病人的療效有差異,要通報院方,進一步評估。
「醫生都認為,他開的藥就是書上看到的那個有效的藥,卻不知道藥有那麼多廠牌,經過多少商業角力,才到他手上,更不知道藥還有品質的差異。這就很可怕了!」陳志金感嘆。
殺價殺紅眼 台灣藥價,比中國還便宜
而他口中救命的抗生素,藥界知情人士透露,在軍醫院聯標中,藥廠的售價大約只有健保核價的三分之一,有的更便宜到百元以下,比不上一份麥當勞全餐。「在財團法人醫院肯定殺得更低,」這位藥界人士說。
台灣的健保費用控制舉世知名,從新藥到老藥,台灣的藥價都以低廉著稱。
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學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陳昭姿,從二十年前健保上路,就一直擔任全民健保藥事小組委員,長期關注新藥價格偏低的狀況。
她的研究指出,台灣新藥的健保核價,只有十大先進國新藥價格中位數的一半,大大影響國際大廠將新藥引進台灣的意願。
「我們的新藥比第一個上市的國家,晚了四、五年,有惡化的跡象,」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黃文鴻也說。
價格低就算了,台灣對於新藥的使用,也有不少限制。
黃文鴻的博士班學生正在研究的論文就比較,預防骨質疏鬆的新藥,在國外是病人沒骨折前,就先用藥,避免骨折。台灣卻是在病人骨折後才用藥,相當荒謬。
另外,台灣民眾每人每年的門診藥費,也比國際趨勢低,二○一二年為三二二美元(約一萬台幣),約只有韓國的七成、更不及日本的一半,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。
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分享,有個因癌症來台自費做化療的中國病人,在結帳時赫然發現,標靶藥物的價格,竟然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,直呼太便宜。
「病人說,他捨不得走,還問,能不能買藥帶回中國大陸,」這位腫瘤科醫師苦笑。
藥效跟著打折? 就怕出現「藥界餿水油」
不僅高貴藥相對低廉,常用藥的藥價不如一瓶水、一顆巧克力,甚至只有幾毛錢。
例如,國外廠牌的普拿疼,在藥局一顆賣十三.五台幣,且民眾得自費購買。但醫院、診所使用的台廠解熱止痛藥,為了搶奪醫院市場,有人甚至殺到一顆不到○.二元台幣。
一位醫師坦言,他連感冒這點小事,都不在自家醫院拿才幾毛錢的解熱止痛藥,寧可到藥局花十幾倍的價錢,買信賴的廠牌。
而一直以來,台灣藥廠生產的點滴,大瓶(一千C.C.)醫院進價,一直在約十七、十八元台幣,小瓶(五百C.C.)約在十五元台幣左右,比超商販售的大部份礦泉水都便宜。
有北部大型醫學中心,甚至能用一瓶八元台幣的進價買到,差不多是養樂多的價格。
立委林淑芬曾在立法院的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中指出,健保給付價低於一元台幣的藥品中,心血管用藥就高達四七五項,腸胃道用藥有二三○項。
給付價格少於五元台幣的,最多的是神經系統治療用藥,達九一四項,腸胃道用藥也有八三八項。
她質疑,藥廠恐怕因為藥價給付過低,而找便宜的不合格原料。這問題迫使食藥署長姜郁美表示,將把給付價低的藥物,列入清查的對象。
當便宜成為通則,藥安會不會像食安一樣連環爆,成為醫界的大隱憂。
「會不會有藥界的餿水油?」婦癌專家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鄭丞傑擔憂,藥價偏低,不僅會趕跑國際大廠,讓台灣民眾少了可用的好藥,同時會不會迫使一些藥廠,使用次一級的原料或偷工減料?
前一陣子,接連發生多家藥廠使用不符規定的原料藥,即有人猜測,是藥價太便宜、藥廠競爭激烈的後果之一。
給付過低 藥廠拒賣 健保花十倍價 專案買回
藥太便宜,陸續有廠商停產或不進藥,造成缺藥,竟也發生健保得用更高價格買藥的荒謬現象。例如,長效型盤尼西林。
北部醫學中心一位感染科醫師指出,這個藥是治療梅毒的首選,另外也是乳癌、子宮頸癌病人的預防用藥,預防術後因為淋巴水腫,可能發生的蜂窩性組織炎。
過去,一支盤尼西林的健保給付價是七十九元台幣,因為藥價一直被調降,廠商無利可圖,不再進藥,全台一度缺藥。
但病人還是有用藥需求,健保署最後請廠商專案進口,變成付出十倍的代價,一支給付八百台幣。
「監察院應該調查!」這位醫師不滿地說。
而且,先前因為第一線用藥盤尼西林缺藥,醫生被迫使用更後線的抗生素頭孢子素治療病人。
「這不是會增加細菌抗藥性的風險,台灣以後不會出現超級細菌嗎?政策真的頭殼壞掉!」另位醫師搖頭說。
治療結核病的針劑立汎黴素(Rifampicin)也發生藥價太低,廠商不進藥,後來專案進口,健保給付價從原來只要約一百四十台幣,驟升到七百台幣,得不償失。
台灣的學名藥廠也擔心缺藥的危機。
健保省了錢,病患卻沒藥醫 缺藥問題只會更嚴重
食藥署為落實製藥的源頭管理,二○一六年起,國產西藥使用的原料藥(即藥物中具有藥效的主成分),都必須有GMP認證。立意雖好,但眼看國際上的GMP原料藥廠紛紛喊漲,國內健保給付卻偏低,已有藥廠衡量收支,打算放棄某些藥品。
「照目前的遊戲規則,缺藥的問題會愈來愈顯現,是個趨勢,」濟生化學製藥董事長蘇東茂直言。
除了健保,另一方面,醫院也早就拿著算盤精算,為便宜的藥價,推波助瀾。
長期研究藥業,曾任衛生署藥政處長的黃文鴻批評,台灣一直以來只有藥品價格政策,沒有藥品政策,見樹不見林。「衛福部、健保署、醫界、藥界,都是共謀者,」他沉重地說。
病人的權益正被犧牲中。
-----------------
原廠藥 vs.學名藥原廠藥(Brand Drug)為新成分、新療效複方或新使用途徑製劑的藥品。為鼓勵藥廠研發,歐美國家通常給予20年的專利保護期。因需分攤藥廠的研發成本,價格較為昂貴。
學名藥(Generic Drug)為原廠藥專利過期後,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的公開資訊,產製具有「同成分、同劑型、同劑量、同療效」的製劑。因不需負擔研發成本,價格較便宜。
本文出自天下雜誌577期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9368#
留言列表